七部门会同审查,滴滴有7种隐患?
“ 7月16日,国家网信办 会同 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
会同:一起;联合;不分主次。七部门会同调查,那么可以了解滴滴在业务和管理上的隐患可能与七部门的职责都相关。
国家网信办: 伪造用户、虚假发单、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网传的监控用户抢单同业、虚假发单Pua司机怕是要被查证一下
国家安全部: 究竟有没有数据出境、有哪些数据涉密、有哪些数据危害国家安全…
“服务器在境内”已经不能取信于监管,数据在哪?有没有流出?审计底稿有无涉密数据?恐都需要查证。既然满足了美市要求,正好查一下看看美市标准。
自然资源部 :数据涉及到哪些涉密国土数据…
甲级测绘资质是拿到了,但甲级资质有甲级的保密要求,违规测绘是不可以滴。
交通运输部 :有无扰乱交通运输市场、有没有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
网传的不遵守属地监管要求、无资质开展承运业务的事,得核查清楚。
税务总局 :偷税没?漏税没?
那些没开票的收款有多少?
市场监管总局 :有无恶性竞争?
补贴、抢单、无资质承运、性暗示海报,管理责任有没有落实
公安部 :请配合审核,各部门有哪些需要刑侦、经侦配合的工作…
隐匿、篡改、销毁证据,就不要想了。
七龙来治水,水里可能真有七道暗流。
事已至此,或是销售出身的创始人心无敬畏,或是投行出身的总裁无视风险。
又或者,股东为了卖个好价钱愿意做任何事。
野蛮生长,可以。饥不择食,不行!
企业是 社会 的器官,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功能是“良心功能”,法无禁止,要知道行为界限在哪;法有所禁,不要心存侥幸。
企业,唯造福,才能长青。
滴滴,麻烦把1759块7毛五的的发票开一下。
左“抗”阿里右“怼”滴滴,美团能否称霸出行江湖?
“没有‘宫斗’,没有不和,也没有任何组织的纠葛。”美团收购摩拜7个月后,胡玮炜还是决定离开摩拜。
尽管胡玮炜表现的一派风轻云淡,但当美团推出黄色的美团单车时,摩拜员工、或前员工们,还是感觉相当“堵心”:毕竟黄色是老对手OFO的颜色,意味着“敌人”。
只是当时谁能又能想到,时至今日,“敌人”与摩拜都已不再,共享单车江湖唯余美团、哈啰与青桔,而后两者的背后,则是阿里和滴滴。
01
小胡已离开,老王在路上
摩拜的交接过渡期已近尾声。
近日消息,摩拜创始人胡玮炜退出广州摩拜 科技 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李洋接任法定代表人、董事,据媒体梳理,这也是胡玮炜退出的第十七家摩拜系公司。
2018年美团收购摩拜后,胡玮炜与李斌、王晓峰一齐退出了北京摩拜的自然人股东身份,胡玮炜还在2019年的7月5日让出了执董、经理和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由美团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慧文接任。此后,胡玮炜陆续退出摩拜系公司,天眼查显示,目前胡玮炜仍在贵安新区摩拜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上海摩骑 科技 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
虽然权力更迭仍未彻底完结,但摩拜单车早已消失,留下来的是美团单车,以及美团在出行江湖再战N年的决心。
王对王的局面结束之后,共享单车战场几经起落终于复苏,已成美团与滴滴系青桔、阿里系哈啰三足鼎立之势。作为美团在本地生活和打车赛道的老对手,阿里和滴滴又成了美团在共享单车领域的劲敌。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有两个打车平台才能有保障”、 “美团打车,给你多一个选择”。2018年4月王慧文说出这段话时,正是美团与滴滴在打车赛道争夺最激烈的时刻。
美团招股书显示,在2017年-2018年与滴滴对标的价格战中,美团网约车相关成本从2017年的2.9亿元迅速增长到2018年的44.6亿元,2018年甚至有一个月烧掉3.7亿元的记录。但补贴带来的短期效果并未能持续,极光数据显示,停止补贴后的2018年6月30日美团打车DAU数据为16万,与峰值相比下降超过41%。
最终,美团不得不放弃单打独斗式的美团打车,转做类似高德、百度的聚合打车平台。只是,脱离了大众普遍接受的C端地图应用支持,美团接入的聚合打车平台究竟如何,仍待验证。
从结果来看,美团虽然在几年内迅速完成了在出行领域的跑马圈地,却并未颠覆对手。好在,主攻出行江湖,拓展美团赛道,努力完成吃、玩、住、行综合性生活服务大闭环的选择,还是在上市前给了众多投资人信心,让美团在上市时获取了一个不错的价码。
只是如今,送走胡炜玮之后,曾经力推美团打车业务、参与收购摩拜,撑起美团出行版图的王慧文,也将离开。
“生活需要真相,也需要假象”。在大众对王慧文不久前发布的这条朋友圈反复解读之后,官方给出了如下回复:S-team成员王慧文的退休时间并无调整,工作都在正常进展中,仍将在2020年12月退出公司具体管理事务,后续老王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并任美团终身荣誉顾问、“互联网+大学”特别讲师。
胡玮炜的翩然离开留下了摩拜的市场份额和巨额债务,老王的告别却不知对美团意味着什么。
02
左“抗”阿里,右“怼”滴滴
可以肯定的是,美团出行仍在继续战斗。
今年4月,滴滴旗下青桔单车获得10亿美元融资,创下共享单车史上最大规模融资记录。这一事件被业界看做引发新一轮共享单车大战的导火索。或许,也是新一轮出行版图争夺战的导火索。
竞争是全方位的。
客单价更高、变现机会更大的电单车成了今年共享单车的主力先锋。8月,美团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共投入了近30万辆电单车,今年要在电单车业务上持续加码。10月9日,哈啰出行宣布,哈啰单车、助力车等业务完成了对全国超400+城市的覆盖。10月10日,青桔发布骑行数据报告,国庆黄金周期间,与去年同期相比,共享电单车骑行需求量增加16%。
于此同时,随着哈啰打车上线,新一轮的打车补贴大战似乎也近在眼前。
10月29日哈啰出行新业务“哈啰打车”低调上线,主打低价“普惠战略”,以解决“打车难,打车贵,选择少”的行业痛点。滴滴则推出花小猪征战下沉市场,并提出0188战略。再加上9月提交招股书的出行新秀嘀嗒,共享出行江湖又将迎来一波风雨。
相关报道显示:“目前用户通过美团聚合打车平台的专享入口打车,每单可获20%到30%的优惠。”
更烧钱的显然还是造车业务。“过去我说造 汽车 没有几十亿、几百亿的投入,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今天,我认为这个数字,没有几百亿、几千亿的投入,要在 汽车 领域有所作为几乎是不可能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如是说。
几乎每一个出行细分赛道,美团都已与阿里、滴滴短兵相接。但与财大气粗的阿里和业务相对单纯的滴滴不同,当团购、外卖、出行这几大“烧钱”赛道叠加在一起,美团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这几大业务板块中,又数核心业务外卖压力最大。
2019年,美团的骑手数量达到近400万。财报显示,当年美团营收490亿元,8成收入用于支付骑手工资,花费411亿元左右。
03
无人车能否成为“必杀技”?
此时,美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北京美大智达 科技 有限公司获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即高精地图资质),不得不说是一大利好消息。
作为自动驾驶的准入资质,已经布局具备无人配送能力AI智慧门店的美团,获取这张证书的时间并不早。旗下拥有最大C端地图平台高德的阿里在高精地图、时空数据方面的建设能力,早已是业内佼佼者。而滴滴作为出行领域的头部玩家,也已于2017年10月获得高精地图资质,并于近期完成自建地图的大规模切换。
但毕竟,资质在手,自动驾驶和无人配送方面业务的就可大大提速。但与大众想象不同,至少短期内,无人车尚无法成为美团缩减成本的利器。
“以人力成本为例,一线城市外卖员的人力成本超过10万元每年,而无人车考虑3-5年的寿命和充电、维修等成本,综合计算,无人车大规模推行的价格阈值在每台15万元左右。”美团首席科学家夏华夏此前透露。
“目前无人配送还是小规模的测试运行。未来来看,五年内应该会在一部分三线城市看到配送的部署。”他表示,无人车所需的传感器、底盘硬件、及计算单元,价格都在飞速下降。目前,价格已非关键因素,算法的优化和设计才是关键,同时,尚不明确的政策法规,也在限制无人车的落地速度。
在 科技 创新领域,美团优势并不明显,前段时间美团云的关停,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上个十年,美团基本都是在做商业模式和应用的创新。”为此,王兴也在内部信中提出,未来的十年要加大 科技 研发,做到商业应用和 科技 研发并重。
美团发力的同时,竞争对手们也在跑步前进。
本地生活领域,饿了么和阿里集团完成整合,不仅在用户和流量方面与集团打通,饿了么的产品技术等基础设施也上了阿里云,这标志着两者之间的融合彻底完成。而阿里旗下无人配送机器人小蛮驴,近期也在浙大校园中开启试用。
另一方面,滴滴已基于自身出行完成了“地图中台”的构建。这一能力支撑了滴滴出行平台庞大的内部系统和应用服务,智能派单、调度、供需预测、拼车、客服、判责等业务系统,都高度依赖这一模块。
行业不会反复掉进同一个坑里,出行竞争正在趋于理性,新战局逐渐转向成本控制和精细化运营的比拼。把复杂的玩法层层剥开,巨头们的比拼越来越向纯粹的 科技 战靠拢。
美团称霸出行江湖的梦,并不好做。
为什么高德、苹果、北斗用的卫星地图照片都是一样的?
这个问题原本没什么可答的,既然看到了,也就简单说两句吧。①首先,北斗不应该放进来说,②、当前的苹果上的地图本来就是高德地图。
1、北斗是全球定位系统,不是地图
中国的北斗卫星,是提供全球定位作用的,是一套定位系统。它和GPS是对标的,它不提供地图服务。地图服务是高德、百度、谷歌等等这些地图公司提供的。题主下载的北斗地图,多半是网络上的不良商家故意蹭北斗热度,把一个普通地图App包装成北斗地图忽悠吃瓜群众的,建议题主还是赶快卸载了吧。
要用北斗定位,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北斗地图”,只需要你手机硬件支持北斗定位即可。导航软件随便选知名的高德、百度都可以,它们会自动调用你手机的北斗模块去用北斗来定位。
2、苹果用的本来就是高德地图
最早苹果手机上的地图是谷歌地图,因为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后,谷歌导航在中国就完全用不了。苹果最后也只能在中国的地图软件中选用一个,最后选用了高德地图。题主有空可以上网查一下立即就可以知道了。所以, 高德和苹果的卫星地图本来就是一样的。
总结
总之,北斗是定位系统,网络上所谓的北斗地图都是骗人装它家App的,建议卸载。苹果本来就是用高德的地图。
我是数智风,用经验回答问题,欢迎关注评论。
苹果地图(中国境内)、北斗地图(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没有关系)一直都是使用高德地图的数据。只不过高德、苹果、北斗分别有自己高度定制化的APP,基础数据都是一样的。
高精地图不是人人都能“绘制”,在中国已知具备测绘资质的厂商企业均在可控范围内,目前获得甲级测绘资质的国内企业只有不到20家,外资企业想要进入更是难上加难。国家有相关规定:自动驾驶地图(高精地图)属于导航电子地图的新型种类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采集、编辑加工和生产制作必须由具有导航电子地图制作测绘资质的单位承担。
2006年曾有一家公司在未取得导航电子地图制作测绘资质的情况下,从事导航电子地图的制作,被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相关活动,并处以51600元的行政处罚,并收入“2006年十大测绘违法典型案例”中。
苹果地图
2018年之前因中国大陆政策的限制,苹果地图无法使用由“TomTom”提供的数据,数据供应商为“ 高德软件 ” 。因此,中国大陆版的苹果地图只能显示中国大陆范围内的地理位置信息,且只能使用平面的导航指示,无法使用“Flyover 3D”。
2018年末,苹果改进了中国大陆用户的苹果地图应用,中国大陆部分地图数据由高德提供,而境外地图数据则改由TomTom提供。这时中国大陆用户已经可以访问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地点详细信息、用户评价、公共交通线路等。
北斗地图
【警示】北斗地图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组织架构上是没有任何关联。
从北斗地图的用户协议可以看到,它的地图数据来源于高德地图。确切来说是高德换了一个皮,外表看起来不一样,但内在的东西还是高德。
北斗地图调用高德地图的数据一方面不用投入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去完善地图的基础数据,拿来直接就可以用,另一方面并不需要相关的资质,资质获取这方面是尤其困难的。
为什么是高德?
事实上不光苹果地图,国内外很多的地图软件都和高德颇有渊源,比如:滴滴、谷歌地图等。这源于高德地图准确的交通大数据和专业的导航服务。
目前,高德地图在国内拥有超过7000万活跃的POI位置点数据,覆盖超过650万公里的导航道路数据,提供全国360多个城市和所有高速公路的实时交通路况,并实现了分钟级更新。高德地图还与150多个城市的交管部门达成合作,共同为用户带来更权威的交通大数据和出行调度。
另外,高德地图接口调用简单、易用、稳定、高效,很多开发问题直接在高德开放平台都能轻松的解决。
高精地图是该领域很多企业觊觎的对象
现在,连自动驾驶公司都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无奈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确实难拿。各家企业只好采取迂回的策略,一方面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来间接的借用该资质,另一方面稍有一定行业经验、实力的公司还是不遗余力的去申请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不要操之过急!面包会有的。
地图资源要么是买的,要么是用自己的卫星拍摄的。
专业的公司做专业的事情,他们三家的地图之所以一样,有可能是在同一家公司买的。
他们不生产地图,只是地图的搬运工!
你说的名字高德、苹果、北斗都是导航软件的名称,并不代表导航软件的信号和地图信息提供方,也就是说目前高德地图,苹果maps,北斗导航(软件)目前使用的均为GPRS信号及地图信息,特别是北斗导航,此地图与国内的北斗导航系统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一个山寨产品,比如,你听过了GPRS导航软件、伽利略导航软件吗?
既然使用的是同一家提供的信息,那卫星地图一个样有啥奇怪的
也许是由同一颗卫星传过来的。
为什么用华为,三星,小米,苹果手机拍自己的长相都是一样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