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价有资质要求吗
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价准确的说应为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估。评估可以不要求机构资质。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必须取得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方可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条例规定,所有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其管理活动,均需遵循本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工程场地及其周围环境和地震活动的分析,给出与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参数或地震烈度,以及场地可能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建设单位应当将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第六条 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市外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的,应当到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工程概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二)地震活动环境评价;(三)地震地质构造评价;(四)设防烈度或者设计地震动参数;(五)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六)其他有关技术资料。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收费标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一)建设项目和地区概况;(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三)地震活动环境评价;(四)地震地质构造评价;(五)设防烈度或者设计地震动参数;(六)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七)其他有关技术资料。
地灾一级评估需要什么资质
1、一般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证书的单位均可进行评估。取得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取得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丙级资质单位可以承担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
2、地灾勘察设计、地灾施工:总人数不少于50人,中、高级不少于25人,高级不少于10人。(资源与环境类、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地灾监理:总人数不少于30人,中、高级不少于15人,高级不少于5人。
3、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类别包括地质灾害评估勘查设计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自然资源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甲级资质的审批和监督管理。省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单位乙级资质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4、岩土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防灾减灾工程及其防护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还有构造地质学之类的相关专业都可以…需要做地质灾害评估,单位需要有资质,分甲乙丙三级。
地灾设计资质怎么办理
1、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类别包括地质灾害评估勘查设计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自然资源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甲级资质的审批和监督管理。省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单位乙级资质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2、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10名,其中岩土工程设计、结构设计、工程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名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3名;具有与承担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相适应的设计、测试、制图与文档整理设备。
3、地质灾害防治有关资质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丙级资质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甲、乙、丙级资质。甲级资质的审批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办理,乙、丙级资质的审批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办理。
4、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从事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这方面单位比较多,具体可以咨询当地国土部门。
5、具有与承担大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相适应的设计、测试、制图与文档整理设备。
调规需要做地灾评估吗
1、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需要。对于拟建工程来说,在提供防止灾害发生、进行工程用地等方面调规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有关区域地质环境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调查和分析工程建设场地附近潜藏的地质灾害情况。
2、等审查合格后才可以开工建设。根据有关规定,地灾评估通过后报选址审查队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才可以开工建设。传统的供地模式,企业申请拿地后,然后再做方案设计,而后还要做地震安全性、地灾危险性、环境影响、交通影响、水土保持等一系列评估,至企业开工建设至少半年至一年的时间。
3、根据地灾隐患的特征、程度和危害性,对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地灾隐患诊断的意义在于明确地灾隐患的范围和特征,有利于全面掌握地质灾害的情况,及时发现和预警地质灾害。为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
4、征地公告期限至少为三十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拟申请征收土地的,应当开展拟征收土地现状调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将征收事宜在拟征收土地所在的乡、镇和村、村民小组范围内予以公告。
5、目前,中央财政已初步形成在三峡库区、地震灾区、甘肃舟曲等重点地区投入防治专项和面上开展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的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资金安排格局。在此带动下,各地的资金投入也大大增加。 三是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评论已关闭!